JustPaste.it
User avatar
@anonymous · May 10, 2016

里恩出身在一個家庭教育較為嚴格的環境。

他的父親是醫生,母親是教師,兩人的個性都很嚴肅,個性如此的他們理所當然的對兒子實施菁英教育。

父母兩人的座右銘是「不以感性辯理性」,萬事不可感情用事,犯錯也沒有通融的餘地,里恩就是在這樣的教誨下長大。

雙親的另一個座右銘是「學習獨立」, 因此他從來沒有向父母撒嬌耍賴過,從懂事開始,他就一直是個既冷靜又獨立,缺乏一般孩童該有的稚氣,是大人眼中的成熟孩子。

接受父母嚴厲教導的他,無法想像他人口中那「快樂與歡笑的童年」。

畢竟陪伴里恩長大的只有常識、知識,以及數不清的人生道理。父母工作十分忙碌,連續好幾天不在家是常態,就連全家出門郊遊的次數都少得可憐。對其他人而言,無疑是相當冰冷又無趣的童年吧,他也因此被同情不少次。

然而當事人卻欣然地接受這樣的生活。

老實說,里恩不覺得有什麼不好,至少對此他不會感到不快,反而輕鬆了許多。

輕鬆。

毫無溫情的嚴肅生活,里恩卻覺得過得很舒適

這或許是非常適合他的生活方式也說不定。

其理由是,名為里恩的孩子有某種程度的缺陷。

男孩無法感受到深刻的感情。

並非毫無感情,而是情感的波動太小,總是在意識到前就消失。

為什麼高興、為什麼生氣,這些常人認為的正常情緒反應,在他眼裡盡是些難以理解的事。

小時候不懂人情世故,在班上曾經遭受部份同學的排擠。諷刺的是,因為這樣的個性被排擠,卻也因此而被某些人崇拜,在班上形成一個微妙的平衡。

無論是被排擠還是被崇拜,都不覺得困擾就是了。

現在想想,那或許是他第一次意識到他與旁人的不同之處。

他很好的遵守了父母的教誨,即便受到不平等的待遇,也只是冷靜地理性分析,思考解決辦法的對策。

他不想告訴師長這些事,事實上,里恩習慣自己解決事情,當然這也是父母教育下的影響。

天生的缺陷,加上這般的教育下,造就了里恩冷漠的人格。

沒有人發現少年的本質,他將這點隱瞞的很好。

稱不上天才,但里恩是個聰明的孩子。

觀察身邊的人事物,並且加以思考、探索,即便有情感上的缺陷,他仍自己找出了為人處事的方法。

什麼時候該笑,什麼時候該難過。

什麼時候該說話,什麼時候該做事。

於是他順利地融入社會,旁人頂多覺得他是個冷靜成熟的人。

所以,父母賜予的教導,對他而言反而是件好事。

至少在升上大學以前,他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。